「森直口快」月訂計劃

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

山邊木屋變成了步步驚心的唐樓「劏房」

(吳志森‧明報‧20110621)

如果沒有港澳辦主任王光亞的提醒,反應遲鈍的曾特首,後知後覺的曾團隊,對香港房屋問題的真正本質,可能仍然繼續做其春秋大夢,以為政府抽身而退,讓市場發揮其無形之手,就可萬事大吉。但王光亞一句:「房屋問題搞不好會變成政治問題」「澳門公屋進展比較快」,搞得整個特區政府人仰馬翻。

是權力的傲慢?是冥頑不靈?還是理解分析能力都出了問題?高官的回應,完全迴避了問題的核心。鄭汝樺滿不是味兒:「香港與澳門起點不同,不能比較。」曾蔭權仍然死撐:「香港沒有人無瓦遮頭,最大挑戰是如何協助中產人士自置物業。」

王光亞訪港後不久,就發生了土瓜灣馬頭圍道「劏房」大火,做成四屍五命十九人受傷大慘劇。社會輿論將焦點集中在「劏房」違法,加強打擊取締,卻完全忽略了近年老舊唐樓「劏房」愈來愈多,是因為私樓租金飊升,基層市民負擔不起,「劏房」是別無選擇。烈焰無情,也狠狠地摑了那些自以為是的官僚一記響亮的耳光。

「房屋問題是政治問題」,只不過是管治者的普通常識。過往就有不少俯拾即是的例子。

50年代到70年代,避秦南來的難民愈來愈多,為了有瓦遮頭,木屋建得漫山遍野,鐵皮木板,偷水偷電,簡陋危險,無情大火,奪去多少生命,颱風豪雨,居民埋屍泥沼。災民無家可歸,不但構成社會壓力,也會爆發社會動盪。60年前的一場石硤尾大火,啟動了香港初期的公共房屋政策。

徙置區的建屋速度,或許追不上雨後春筍的山邊木屋,頻生的木屋區火災,也不時打亂了殖民地的公屋計劃。基層市民雖然生活艱苦,無隔夜糧,但上樓是他們一生最大的期盼,公屋成為了動盪不安香港社會的穩定力量,低廉公屋的租金也使他們安心接受僅可養家糊口的薪水。

到麥理浩年代的十年建屋計劃,引入居者有其屋,合理的公共房屋政策,真能做到「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。」

回歸後樓大跌,居屋成了替罪羔羊,為了奉迎地產商,特區政府徹底廢除居屋,又停止主動賣地,再加上外圍低息環境,十年不到,做成了今天泡沫法收拾的惡果。

當年遍地開花的山邊木屋已經上樓,搖身一變,成了今天步步驚心的唐樓「劏房」,環境惡劣火災倒塌的危機,與當年的山邊木屋沒有兩樣,唯一不同的是貴得驚人的租金。

不但唐樓有「劏房」,工廈有「劏房」,連非法僚屋都有「劏房」,「香港沒有人無瓦遮頭」這句話,出自曾蔭權之口,就可證明他不是生活在地球,反映了他對房屋問題的核心完全無知。即使政府真的從善如流復建居屋,不正視由地產霸權引發的房屋問題,根本無濟於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