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森直口快」月訂計劃

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

記億與遺忘

(吳志森‧三言堂‧20110605見報)

中大陳韜文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,每年都在六四燭光晚會做問卷調查,深入訪談,再分析報章報道,探討港人的六四情結,得出的結論是,六四事件是港人最深的集體回憶。七一遊行,自2003和2004年有50萬人上街後,人數一直下跌。而六四燭光晚會,二十多年不輟,人數有升有跌,到六四二十周年,增至15萬人,直迫六四剛發生後幾年的水平。

這倒容易理解。二十二年前的六四震撼,深深印在每一個香港人的腦海裡,永遠無法磨滅。遺忘與記憶的鬥爭,無時無刻的在進行著,縱使官方建制企圖用各種方法扭曲歷史要香港人淡忘,但六四期間各種活動和種報道,呼喚著尋求真相拒絕遺忘的神聖使命。愈來愈多媒體自我審查,「是是旦旦」報道六四新聞,但經民眾口誅筆伐,也知所收歛,不敢那麼明目張膽。

八十後六四時還小,九十後還未出生,但近幾年燭光晚會,八、九十後的年輕人愈來愈多。學校的堅持,公民教育對當代中國問題的探索,都會深入談到六四。互聯網把許多六四史實和影像,眾多今天在朝政治人物的變臉,都完整保留下來,即使未曾親身經歷,要了解六四一點困難也沒有。

每年一度維園的浩瀚燭海,不但成了這個小島引以為傲的奇跡,更像一座在怒海燈塔,吸引著無數良知未泯嚮往自由追尋真相的內地同胞。每年六四前後,在香港讀書的內地同學,藉自由行南來的內地人士,爭相參與各種與六四有關的活動,他們可能會受到打壓,給認出了會被中聯辦請喝茶,回國會秋後算帳,但他們都不顧危險,珍惜著每一口自由的空氣。

香港寬鬆的政治環境,自由的傳媒,仍有堅持空間的學校教育,沒有審查的互聯網,形成一種獨有的政治生態。香港這只有這像芝麻般大的小島,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,看似微不足道,卻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強大威力。

阿爺對香港的角色和影響,當然心知肚明。邀約媒體高層豪遊神州的統戰策略,一刻都沒停過。強制學校推行洗腦教育,不停催谷國民身份認同和民族自豪感,是另一狠招。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將繼續下去,誰勝誰負,看誰能堅持到最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