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吳志森‧蘋果論壇‧20110720)
上星期五特首立法會答問,只有口水,沒有內容,所謂火花,都只是口舌之爭,媒體最感興趣的,是誰在抽水?熱鬧了幾天,卻忽略了曾蔭對房屋問題的幾番辯白和回應,曾班子思路的閉塞,對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一片蒼白,都在這次答問表露無遺。
曾蔭權在答問大會開場白是這樣說的:「香港市民置業有兩個目標,一是安居,另一是投資保值或增值。在高通脹、低利息的大環境下,市民想買樓,奈何樓價急升,上不到車,喪失了資產增值機會,所以市民對置業期望更高,而失望也越大。相反樓價跌,資產貶值,即使通街平貨,市民置業意慾更低,有樓的人亦會繼續埋怨。」
這種分析,聽得耳朵起繭,已是老生常談,以為只是財經演員的解說,無甚新意,沒有直面深層次的住屋問題。曾特首再回應何秀蘭的質詢,才反映他對房屋問題的真正思路。
「社會問題一定會有的,好像房屋問題,由沒有屋住,直至我們有公屋、資助房屋、其他房屋計劃。我們山邊已沒有寮屋,沒有臨時屋,原因是我們的房屋計劃已經陸續解決,現在我們要應付的房屋問題,你和我都知道,就是中產人士因為樓價貴置業的問題。這是一個成熟而且富有的社會所面對的問題,不是一個很基層的問題。基層的房屋問題,我們已經解決了。」
曾特首在立法會說:「基層的房屋問題,我們已經解決了。」雖然只是輕輕帶過,不算正式宣布,但已叫人大吃一驚了。
「山邊沒有寮屋,沒有臨時房屋」,就等於「基層房屋問題已經解決」,原來曾班子把香港的房屋問題理解得如此膚淺,如此表面,水平遠遠比不上殖民地時代的官員。
曾特首是否知道,寮屋差不多全部清拆,臨時房屋也早已絕跡,但危機四伏的劏房卻遍地開花,唐樓有劏房,工廠大廈有劏房,一些山邊木屋也劏開來租,《蘋果日報》昨天的A1頭條報道,地舖也改裝成劏房出租。租金飛升,基層市民無法負擔,唯有住劏房。環境惡劣的籠屋依然存在,而且更發明了三層棺材屋,「七一」遊行時有人把整個棺材屋帶上街,顯示基層居民的生活苦況。
一段King’s Cube短片,在網上熱播,中大碩士畢業生模仿地產語言,推銷一個只有十六‧四平方尺,日租高達100元的板間房,諷刺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是如何不堪。這不是虛構的,這類日租的板間房已經流行,不用上期和按金,對象是「餐搵餐食餐餐清」,朝不保夕的基層打工仔。
劏房大火,引致嚴重傷亡,社會一片取締之聲,輿論似乎搞錯了焦點,劏房危險是居住問題的一個側面,更大的是社會貧窮的危機。基層住屋問題仍然沉重,只不過將山邊寮屋搬到劏房而已。
「基層房屋問題已經解決」,特首先生你說得太早了,輪候公屋三年上樓不但整體上沒有兌現,等候的人籠愈來愈長,當中不少是買樓無望的基層年輕人。以為房屋問題只是中產買樓難,不正視基層居住苦況,炸彈爆發起來,一發不可收拾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