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吳志森‧三言堂‧20110109見報)
華叔走了,一位影響香港歷史進程的人物過世,在香港社會引起極大迴響,對華叔的懷緬和悼念,是自然不過的事。
我特別留意不同政見的人,對華叔逝世的反應。官方新華社只用了88個字,稱華叔為特區前立法會議員,其他一概不提,官方口徑,尚可理解。本地政治人物,觀點不同的,大多語焉不詳,都是遺憾、痛心、可惜….顧左右而言他,不敢對他有任何實質的,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評價。
建制中人,最勇的可能是行政長官了。曾特首在華叔過世後幾小時,就發出了一篇頗為詳盡的新聞稿,原汁原味抄錄如下:
行政長官曾蔭權今日(一月二日)對司徒華辭世深表難過。
曾蔭權表示︰「司徒華先生一生熱愛中華、熱愛香港,致力推動民主發展。他為人剛直不阿,一直堅持理想,從不言休。崢崢風骨,深受各界尊敬。」
「即使晚年與癌魔搏鬥期間,司徒華先生仍然念念不忘香港的民主發展。他支持二○一二政改方案,力爭黨友及市民認同。政改方案通過,香港民主邁出重要一步,司徒華先生功不可沒。」
「司徒華先生擔任立法會議員多年,議政論事,嚴謹認真。他亦是一位資深教育家,從事教育工作四十載,知識淵博,桃李滿門,更領導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多年,對本港教育界貢獻良多。」
「我和我的同事謹向司徒華先生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,我們將永遠懷念他。」
縱觀整篇內容,用詞得體,態度懇切。刻意不提成立支聯會,不提華叔對內地民運的貢獻,作為特首,身份不方便,政治不正確,可以理解。
但文中提到「他支持二○一二政改方案,力爭黨友及市民認同。政改方案通過,香港民主邁出重要一步,司徒華先生功不可沒」,有路人皆見的政治抽水動機,是最大的敗筆。
曾特首這種做法,是拉別人的裙蓋自己的腳,用華叔的形象來肯定自己,這不是抽水是甚麼?華叔對這種做法會感到高興嗎?
試想想,如果通篇新聞稿,將這上述這段為自己臉上貼金的內容抽起,非但不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議,更排除了人所共知的不良動機,不是好得多嗎?但如果刻意非抽水不可,別人又有甚麼辦法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